陸大道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個人簡介
⠂ ⠂ ⠂ 陸大道,經濟地理學家。1940年生於安徽桐城,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係,1966年於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1980-1982年在原聯邦德國波鴻魯爾大學作訪問學者,1992-1993年在德國不萊梅大學和波鴻魯爾大學任客座教授。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
研究領域
長期從事經濟地理學和國土開發、區域發展問題研究,尤其是工業布局影響因素的評價,初步建立了我國工業地理學的理論體係:一方麵,在生產力布局、工業地理、國土開發、區域發展領域完成了大量全國性和地區性研究任務;另一方麵,在區位論、空間結構理論等方麵對我國經濟地理學和區域發展研究的學科理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與了《全國國土總體規劃》、《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等多項國家級及地區級規劃的製訂和戰略研究。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了“點-軸係統”理論和我國國土開發和區域發展的“T”字型空間結構戰略,即以海岸地帶和長江沿岸作為今後幾十年我國國土開發和經濟布局的一級軸線的戰略,被國家所采納,並獲得學術界廣泛引用和推崇。近年來,對我國區域發展、地區差距和區域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大量實證性和理論研究。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術成就
在國土開發研究方麵,他參與了國家計委領導編製的《全國國土總體規劃綱要》工作,組織和參與了《京津唐地區國土規劃》和《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等國家級規劃的製定,以及眾多發展戰略研究與規劃。他在實踐工作和在德國學者區位論及空間結構理論的基礎上,科學地構思了我國生產力布局和國土開發的框架,提出了“點-軸係統”模式和以海岸帶及長江沿岸為國土開發、經濟布局戰略重點的“T”型宏觀戰略。這一理論模式被寫入《全國國土規劃綱要》(草案,1987年)和23個省、自治區的國土規劃。自80年代後期開始,“T”型空間結構戰略在全國得到大規模的實施;許多省和自治區都按照“點-軸係統”模式確定了本地區的重點發展軸線和中心城市。
⠂ ⠂ ⠂ 在區域發展研究方麵,陸院士組織和參與組織了環渤海、東部沿海、新疆、京津唐、西部重點經濟帶等區域發展的研究,對我國區域發展政策和地區差異進行了大量定性和定量分析,從理論上闡明了我國區域發展中的結構演變規律,對地區差距的地學因素影響及其趨勢作了深入評價,論證了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擴大是經濟高速發展難以避免的副作用。他主持或參與起草了大量關於國土開發和區域發展與治理方麵的報告和建議。其中9份由中國科學院呈送國務院。十多次參與國家計委的重要規劃和報告的起草。他主持編製了1997、1999、2000、2002中國區域發展報告(係列),對我國國土開發、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態勢進行了係統的跟蹤評價。⠀
代表性學術著作
《區位論及區域研究方法》、《中國工業布局的理論與實踐》、《區域發展及其空間結構》、《中國區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區域發展報告》(1997、1999、2000、2002),以及“二000年我國工業布局總圖的科學基礎”、“論區域的最佳結構與最佳發展”、“關於“點-軸”空間結構係統的形成機理分析”、“中國區域發展的新因素與新格局”、“區域發展地學基礎綜合研究的意義、進展與任務”等。
中國國家地理-(最新版)
作者:陸大道 ISBN:753474541
出版社:大象 出版日期:4/1/2007
環球國家地理圖鑒
作者:陸大道 ISBN:753473549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01
2006-中國區域發展報告-城鎮化進程及空間擴張
作者:陸大道 ISBN:710005606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10/1/2007中國國家地理圖鑒
作者:陸大道 ISBN:753473548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01
中國國家地理ⷤ𘭥西南
作者:陸大道 ISBN:753473602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環球國家地理ⷩ洲北美洲南美洲兩極地區
作者:陸大道 ISBN:753473601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陸大道
環球國家地理ⷤ䧦
作者:陸大道 ISBN:753473601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中國國家地理ⷦ西北港澳台
作者:陸大道 ISBN:753473602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環球國家地理(國民讀本)
作者:陸大道 ISBN:753502600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4月
投身地質
1930年10月7日,他出生於河北省 欒城縣宋 北村一個不富裕的農民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正值 抗日戰爭和 解放戰爭時期,親睹國土淪喪、民族遭受欺淩的悲慘狀況。家境的貧困,國家民族的劫難,使他十分 珍惜 得來不易的求學機會,因而 孜孜不倦、勤奮刻苦,總希望以學到的知識、技能為國家振興、民族繁榮作貢獻。 他靠親友的支持和學校的資助在本村讀完初小,在縣城以優異的成績讀完高小,一心想 出遠門,見大世麵。後又在親友的資助下,隻身來到北平,考入了 西城 白塔寺附近的 平民中學。此時的他,學習十分刻苦,還天天練武術鍛煉身體。前三個學期每學期他都是第一名,因而免交學費並享受獎學金。第四學期因病扣分而沒有獲得第一名,因此不能全部免交學費了。為了生計,他轉學插班到了河北省 武清縣楊村的 河北師範學校初中部讀初三,因為這裏是省立學校,免交 學費。初中畢業後,他又回到了北平,考取了北平一中。他在這裏幾個學期在班上都是名列第一,並有一個學期總平均分為全校第一,因而獲得獎學金並當選為班長。北平解放前他上高二,在進步同學的熏陶與帶領下,於1949年春天加入了青年團。解放後,他很快就當選為全校 學生會副主席,參加學習了黨的基本知識,於1949年冬成為光榮的 中國共產黨黨員,他的聰明才智得到了更好的發揮。 高中三年級時,他經常到 北京大學地質係看望同鄉、同學任冠政。由於他比較喜歡地理課,因此也從任冠政那裏了解到地質係的一些情況,還有機會參觀了地質係的標本陳列館,漸漸地知道了地質是幹什麽的,也開始知道了地質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因而萌發了學習地質、獻身 地質科學事業的誌向。1950年夏天,他高中畢業後,終於如願以償地考入了 北京大學地質係。 作為“五四”運動發祥地的北京大學,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科學民主的精神和嚴謹求實的學風。這裏的地質係,又有著名的教授 孫雲鑄任係主任,又有 潘鍾祥、 王嘉蔭、 王鴻禎、 馬杏垣、 張炳熹、 池際尚、 董申保、 郝詒純、 楊起、陳光遠等名家及青年教師們執著敬業、精心治學、言傳身教,這使得被選為係 學生會主席的 李廷棟,不僅初步掌握了地質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而且進一步堅定了獻身地質事業、建設新中國的信心與決心。年近花甲的孫雲鑄教授帶領他們赴河北 獲鹿進行野外地質實習,馬杏垣教授帶領他們在北京附近進行野外 地質工作,他們廣博的 地球科學知識、對野外地質現象的深刻係統分析、極富哲理的深遂的思考,極大地提高了他學習地質的興趣和積極性,成了他日後不斷進取的永久的激勵。 1952年在高等學校 院係調整中,北京大學地質係並入了新成立的北京地質學院。由於北京地質學院剛開始建設,這樣,高年級的學生仍留在北京大學沙灘校址學習,而院本部則在西城官園附近的 端王府夾道。李廷棟當時作為北京地質學院學生會副主席分管沙灘部分的學生工作。繁重的學習任務與學生工作,鍛煉了他的組織才能。 1953年他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成立不久的地質部機關,從事 礦產資源勘查的技術管理,並擔任 劉景範副部長的業務秘書。這時,他經常跟隨地質部工作組和蘇聯專家到中國許多礦區調查研究,學習到了許多有關 礦床地質和勘查技術方麵的知識,搜集積累了大量有關區域地質和礦產地質的資料。1954年上半年又被派赴 冶金部成礦理論學習班係統學習了成礦理論和礦床分布規律的知識。這些都為他日後的綜合研究奠定了基礎。 機關的任務與工作畢竟不是地質工作的本身,短期的學習培訓的成果隻有通過 地質調查研究的實踐才能得到理解、認識和提高。作為年輕的地質工作者,他認為野外地質調查研究是地質科學實踐的最主要形式,是獲取高水平地質成果的基礎,是人才健康成長的必由之路。他決心投身於野外地質實踐,充實地質知識,提高地質鑒別能力,因此他多次申請到野外地質工作第一線。經他多次請求,終於獲得領導的批準,於1957年6月走出了地質部機關,投身到大自然的地質懷抱之中。地質調查
他走出地質部機關大門的第一站,是赴 大興安嶺北部進行 區域地質調查。在這裏他先是參加了 中國科學院中蘇合作 黑龍江流域 綜合科學考察。以後又主持了地質部大興安嶺東坡地質調查。在大興安嶺他整整工作了4個年頭。當時,那裏基本是 地質調查空白區,森林茂密, 人煙稀少,交通不便。他說:每天都要徒步數十裏,鑽密林,過草甸,跨急流,進行李廷棟 院士
地質觀測研究。宿帳篷, 席草地,燭光下進行標本、資料的整理。幾乎天天浸泡在雨水、河水、露水和汗水之中,還受到野豬、狗熊和狼的侵擾。幾次斷糧,隻得挖野菜、 采蘑菇充饑,工作條件十分艱苦。但是他說,為了 科學探索,大家同舟共濟,克服種種艱難險阻,勝利地完成了工作任務。他們填製了大興安嶺北部1∶100萬 地質圖,編寫了專著和論文,他們填補了本區地質研究的空白,初步建立了本區地層係統和 侵入岩期序,總結了區域地質特征,提出了本區構造的多旋回發展程式和構造的繼承性、新生性、遷移性等演化規律。特別是得 布爾幹大斷裂、前 寒武係和熱河 動物群的發現,對於東北地區乃至中國 地層對比和構造研究都有重要意義。他們對在這裏的地質調查研究成果充滿了勝利的 喜悅。他說,使深感 遺憾的是,4年野外工作不幸犧牲了4名隊員,這越發使人們珍惜這些用鮮血與汗水換來的地質調查研究成果。 1965年,為了加強大西南地質科研工作,他被調任地質部川西地質綜合研究隊隊長,赴川西進行地質調查。這是一個學科配備比較齊全,有科學思路、有幹勁、有創新精神的科研集體。他們經過充分準備,製定了研究目標和 技術路線,試圖攻克本區的一些“老大難”地質問題。 川西高原山高穀深,氣候多變,工作條件十分艱苦。1965年8月22日因公路塌方不能通行,他們硬是自己背著幾十斤的行裝,從海拔4200米的 乾寧,星夜趕到海拔2000米的丹巴城。他曾賦詩一首嘔歌了這一革命 樂觀主義精神:“山城共燈劃途謀, 曉光初現霧中走。負重急行五十裏,一日幾度寒暑秋。你爭他奪承重擔,險坡 寒星照急流。革命讚歌歌幾曲,天公愁人人不愁。”他們堅持“以專業研究為基礎,以綜合研究為主導,以解決關鍵地質問題為目的”,“抓主要矛盾,開展精細調查研究”。他們在四川西部的三疊係及寶興、 金湯一帶 古生界誌留係、 泥盆係、 二疊係中發現了豐富的 大化石和 微體化石,初步建立起寶興一帶 古生代地層層序,查明了二疊係的構造輪廓及與三疊係的關係。他們經過幾十天的精打細找,終於在寶興以北首次采獲早泥盆世布拉格期鐮形新 單筆石,這也是國內的首次發現,並發現了豐富的珊瑚、 蟲牙、 幾丁蟲、單細胞藻類化石及 高等植物的孢子,實現了地層 古生物研究上的一次重要突破。他們還獲得了“寶興雜岩”7億年的同位素年齡數據,重新厘定了地層層序及侵入岩期序,修訂了四川西部 揚子地台的西界,詳細研究了三疊係的沉積建造組合等等。遺憾的是,由於 文化大革命,有一半隊員未能 堅持到底,3年之後,工作就被迫停頓了。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